南都讯 证券杠杆系统记者张小玲 以党建为笔证券杠杆系统,生态为墨,文化为彩,有着百年历史的茜坑老村在新时代由内至外焕发新生命力。龙华区福城街道以党建红促进生态绿,将茜坑老村打造成为“百千万工程”和绿美亲邻社区建设示范点。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,探索出以“党建引领+生态治理+文化赋能”为主线的“红绿共治”成功创新样本。
探索三大创新亮点:
党建引领生态治理、文化赋能社区更新、多元共建治理体系
以“绿美”和“亲邻”为主题,结合其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,龙华区福城街道对茜坑老村内外的多个景点进行连片打造与提升,探索出党建引领生态治理、文化赋能社区更新、多元共建治理体系三大创新实践亮点。
党建引领是福城街道推动老村改造的核心密码。由社区党委搭台、股份公司党支部协调“让利”,通过各类党群共建平台建言献策,推动空地、桥底等“边角地带”改造为绿美宜人的露营广场、半亩田园等“金角银边”。依托生态资源禀赋,开辟“茜”游路径,将老村内外17个景点串珠成链,形成本土化社区绿美特色品牌。其中,茜坑老村带状公园获评市2024年度节水型公园标杆。这不仅是空间的转变,更是党组织凝聚力的生动体现。社区居民也成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,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被激发。
在深化社企共建方面,福城街道打造惠民“亲邻家园 ”。街道、社区两级党委发出“社企联心”倡议,各党支部积极响应,带动辖区40余家爱心企业深入参与老村共建,聚焦“一老一小”服务需求,将有近70年历史的老饭堂改造为客家文化展览馆和居家养老服务驿站,将本地居民祖屋打造为便民服务、儿童游玩、睦邻议事的亲邻之家,开展各类亲邻服务活动60余场,服务居民2600余人次。这种社企合作模式,既解决社区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,又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,实现互利共赢。
挖掘在地文化,是福城街道为茜坑老村打造的独特IP。深挖本土客家文化内涵,将茜坑老村发展史、客家文化变迁史等以客家墙绘方式生动展示。高质量建设两个田园农场,推出农耕体验、林果采摘等农事活动,打造具有乡土风情的乡愁文化旅游村。举办客家文化节、草地音乐节、客家亲邻集市等系列活动,累计覆盖居民游客6000余人次。不仅提升了老村的知名度,也让本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三大维度全力推进:
党建引领多元共建、提升“茜”游路径品质、打造特色文创IP
在探索茜坑老村未来发展路径上,福城街道谋篇布局,从党建引领多元共建、提升“茜”游路径品质、打造特色文创IP三大维度全力推进。
以党建引领多元共建,福城街道将通过股份合作公司党支部牵头,城中村党支部深度参与,充分调动党员、居民和社区能人等力量,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营,有效盘活半亩田园、亲邻里、左邻右舍等阵地,策划开展多元化便民亲邻服务;同时,广泛发动共建单位和社会组织力量,参与亲邻阵地运营,在阵地开展各类结对共建活动,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亲邻服务活动。建立“1+3”睦邻友好议事平台,定期开展“书记茶话会”、党群联席会、亲邻议事会、社会组织座谈会,让亲邻、睦邻、惠邻的氛围成为助推社区治理的强大动力。
福城街道将提升“茜”游路径环境品质,整合共建单位、百千万工程、城管、社区、股份公司等多方合力,持续提升茜坑老村绿美品质。在现有绿色生态链基础上,推动加快七里山塘、科普农场、露营广场等文化场景设计,开放运营科普教育、农场体验、夜间经济等特色项目,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创意文旅项目。推进周边智能停车场、桥底创意空间等场所建设,不断完善茜坑交通出行、文娱休闲等基础设施,助力茜坑绿色产业蓬勃发展。沿途通过增加绿植造型、墙绘壁画、客家元素、儿童友好元素等,解锁“茜”游路径绿美亲邻趣味性。
福城街道坚持文化赋能,打造茜坑特色文创IP。将创新打造“数字茜游”小程序,让智能“柿子人”通过英文、客家话、普通话等多种语言为不同游客全方位解说茜游路径,巧设趣味性互动,让市民更便捷、更全面了解茜坑老村的美。依托柿子园打造“亲邻议事点”,由村里有威信、公道正派的优秀乡贤议事,将议事的乡贤名单等信息上墙公示,制定议事公约,常态化组织居民召开“邻里茶话会”、恳谈会等,倡导左邻右舍“没事常联系、有事共商议、邻里一家亲”。整合各项资源,探索打造人才聚集空间,吸引文学、艺术家等各类人才资源来到、留在茜坑老村,开展文化和文艺交流,打造茜坑流量IP,让更多的居民喜欢来茜坑老村。
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宏大蓝图中,龙华区福城街道深化党群共建、社企共建、人文共建,成功推进“红”促“绿”的实践,推动百年老村“旧貌换新颜”,绿美亲邻品牌提档升级,居民从“旁观者”转变为“共建共享者”,社区居民获得感、幸福感不断增强。